您的当前位置:博库网首页 > 电子书专题 > 新时期文艺道路的光辉指南:学习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> 第11章

为人民演好戏

李维康

作者简介:李维康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、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

我今天在这儿就是很想听听大家的发言。因为党校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,特别想听听大家的发言,很想学习。我谈点感想,谈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一年来我在想什么、做什么。

总书记特别强调文艺要为人民。我们每个人都说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,那为什么要为人民?我首先考虑,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衣食住行哪样也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民,离开了就没法生活。另外,现在世界发达了,上天入海,需要有个和平环境生存。如果没有国防、现代科技,我们也不可能生存。所以说,我是人民养育的,没有人民我没法生活。我要为人民做点什么,不能光享受。我要做的就是为人民演戏,应该报答人民。那么是不是我只要演了人民就高兴?这也是个问题。我的每一出戏、我的每一场演出,他们真的听进去了吗?看进去了吗?他们高兴了吗?不是说我演了唱了就行了,如果是这个标准就容易出平原,就出不了高峰。怎样才能让观众满意?正好我最近参加王蒙的茅盾奖获奖朋友聚会。他获奖书里有句话我觉得很重要:你要是搞诗词的就要以李白、杜甫等为标准,你要是写小说的就必须以曹雪芹为标准,还有书画要以王羲之为标准等等。他没有提我们京剧以谁为标准,但我确实是一直以梅兰芳先生作为我崇拜和永远学习的对象的。我们的老生有余叔岩,武生有杨小楼,这都是我们的尖端人物。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,标准一定要高。我们小时候就说艺术标准要向最高的看齐,生活标准要向最低的看齐。小时候理解得并不是很深刻,逐渐用一生去体味,就体会到这些思想的深刻和正确,艺术上向梅先生这一代人学。

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。齐白石先生曾经说过,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。他那个年代不可能再有了,他是1864年生人,生活在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,那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!现在环境变了,你不变就跟不上这个时代,你就不了解今天观众需要什么。有些东西实践证明是正确的,而且是传承了上百年的,甚至上千年了。是正确的为什么不向人家学啊?我就要求自己首先吃透梅兰芳先生的戏曲,学习他整个一生的艺术以及为人。向梅先生学习,同时我要有前进的东西,有今天观众需要的东西。比如,最近让我给学生排《宝莲灯》,根据就是梅先生和马先生演的《二郎神》,我想把这个戏作为我的一个创新,变成一个大戏。当时我的想法是,梅先生的《贵妃醉酒》《霸王别姬》我都唱过,唱了之后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改的,这样的经典就必须继承,吃透地继承。有些戏梅先生可能忙就放弃了,作为一般性剧目演出,但是精华必须抓透。其中有些动作、进场我有一些看法,就创新发挥,通过作家、音乐家、舞美等集体合作,排出《宝莲灯》。这个戏当时观众反映很好,也被请到人大去演出,作为保留剧目留下来,就说明大家的成果还是正确的。我们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科学地去分析,把所有好的东西继承下来,然后弥补其中的不足,这样创新就比较有把握,就不容易走偏。乐队我觉得过去有点单,我们就搞一个民乐,民乐为传统的京剧服务,这个戏就采取这种办法。如何继承和创新,这里面文章很大,必须要吃透传统善于继承。习近平总书记讲善于继承就是要用心继承,不是重复,老艺术家怎么演我就怎么演,重复一遍,这种重复性演出和创造性演出绝对是两个概念,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是善于继承才能成功的创新。现在有些戏,观众就不怎么喜欢,每个戏投资很高,花很多钱,重新做服装,大乐队,结果排一个戏扔一个戏。花钱多但效果不好。“为人民”不是你想为就能为的,这要求你真正了解人民的需要,认真地去对待观众。不是自己组织观众,而是观众自愿买票来看,看完以后不是几个人带头鼓掌而是观众由衷地鼓掌,这真是不一样的。“人民到底需不需要你”,是从这些地方去体味,不是我们自己做作出来的。现在太需要“真”了,作为演员也要真心体会自己的演出。观众认可了我的表演才掉眼泪,如果自己哭得稀里哗啦观众没有感觉,那就是你没有体会到观众的需要。你的想法和人民的想法是不是统一了,你的做法人民是不是接受了,这就是服务好和没有服务好的一个界限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